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文化 > 细看火锅历史文化 - 魅力在品味中绽放

细看火锅历史文化 - 魅力在品味中绽放

推荐人: 来源: 星盘屋 阅读: 7.01K 次

火锅,在冬天的时候特别受人欢迎,一锅下去,除了热闹,就是暖和了,火锅也成了冬天聚会的必备美食之一。
  吃了这么多年的火锅,你知道火锅的历史文化么?你知道火锅的由来吗?
  本期的火锅文化带你去了解卡看火锅历史文化是怎么样的。

魅力在品味中绽放,细看火锅历史文化

还想要了解》》成都最好吃的火锅排名

火锅的历史文化
  一店盆景热腾腾锅底未见火焰升
  红汤荡起友情味艳福满嘴品温馨
  煮开九泉翻天地沸扬长河满京津
  有道此香天上有何故人间今又闻

有香有名,当然愿闻。这种愿闻的深层含义就是人们喜欢火锅,受用火锅。火锅的魅力,由表及里,从形式到内容,都可以品位,都可以鉴赏,都可以领悟,都可以感知。

“围盆捞红”的氛围。这能展现热烈而亲和的场面。辣红,汤红,火红,翻煮,选菜,下国,摆烫,筷捞,无一不是生动活泼的动感。加之三五成群结队,把津津有味和谈笑风声,自然和和谐地融为一体,让人感到围盆的热烈,咀嚼的快活。食之有味,味浓浓深藏在热辣辣之中;言之有情,情深深隐含于麻酥酥之外;碰杯,碰筷,相敬,相请,一切尽在火锅上。

因如是,“吃火锅”便成了宴请的一种首选款式。“近火近厨”的形式。这能体现“自己动手”丰盘而足食的乐趣。厌厨,不只是孔老先生有过遗教“君子远厨”,就是现代,越是白领人士亦以为自己“远厨”乃分工使然而自豪。然而一到火锅厅店便自然近火近锅亦近厨了,尤其是自助火锅,自然会自己动起手来;这与在外野炊相比,更能感受“家炊”的文明与别样的风味:自己动手选菜,下锅,烫捞,从生到熟,自己一手炮制,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火锅的上述两种,是以此区别于其他餐饮形式的主要之点和最能表现自身特色的主要之处。此外,火锅还有食法和味道上的特色。
  一是煮烫之食。饮食火锅的菜肴,主要烹饪之作不是炒、烧、熘、煎、焖、蒸,而是通过煮烫之法来完成。同时,“老”,“嫩”之类的火候,不是厨师控制,而是食客自我掌握。上帝与厨师,食客同老板,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你吃我吃他吃,大吃小吃,多吃少吃,任君主宰,好不自在!

二是麻辣之味。尽管不少川菜离不开麻辣,而火锅麻辣是以烫为媒,麻辣得更集中更有味,离开麻辣就不成其为火锅,白味或他味不是火锅的主体而是其派生。其实,乐尝麻辣之味的“瘾君子”,现在不止于川人、南人、国人、北人、老外也大有人在。因为辣得恰到辣处,麻得恰到麻点,大家通吃、照吃不误,人们乐于前来“麻辣烫”一番。况且美食家、配方家在实验如何麻辣更科学更益于健康。相信有朝一日,火锅会成为中国的“可口可乐”。

人们受用火锅,自有火锅文化在。如果文化的含义为精神和物质的总和又偏于精神的话,那么它深厚的底蕴就不只表现在历史悠久源远这个层面上,而就现实而言,除上述特点、特色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外,还主要体现在“流长”即“流”到现代层面的文化内涵上。

魅力在品味中绽放,细看火锅历史文化 第2张

还想要了解》》丽江腊排骨火锅

一是火锅文化的大众性。这是火锅生存发展的主体。它从形式到内容,广大受众对此都认可买单。无论是迎宾火锅,聚会火锅,还是婚宴火锅,都有一个量化,即多元化,大众化,火锅很少有单锅一元化的食客。火锅文化的大众性还表现在菜品的多样性、广泛性和适应性,无论哪类菜系或食谱,都难于与之匹敌:别类有之它有之,别类乏之它多之,别类无之它具之。此外,它的大众性又可以从它服务对象和价格的定位上看出:中底档居多,高档很少。

二是火锅文化的前瞻性。从理论上说,现代社会越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提高,其对家庭厨房要求就越来越科学化、简洁化,甚至革命到走出厨房“不劳而食”。火锅应运而生及至春笋般蓬勃发展,恰是适应了人们这方面的需求。现代火锅业的发展,火锅业主的远见卓识,也必须体现在前卫和时髦上,难怪许多品牌火锅的老总和研究者,他山之石的运用,新款式的饿叠出,上乘调味的更新,乃至门面、厅堂的装饰等等,都把标尺钉在前瞻上。

现代生活的演绎已发展到“吃”的演绎。过去进餐而食,以“饱”为满足,如今这一档为数不多,多的是以品尝、场面、快感等等文化氛围的适场为满足。此一档,是其他餐饮形式不能与火锅相媲美的。真乃是:东南西北火锅锅锅火,春夏秋冬红火火火红。火锅——魅力在品味中绽放。

火锅的历史:
  《魏书》有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食就逐渐多起来了。最初流行于我国寒冷的北方地区,人们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后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

到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到了清朝统治的年代,火锅涮肉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时代,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时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称火锅为“司盖阿盖”又称“锄烧”。如今火锅还传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据考证,解放后出土的东汉文物“镬斗”,即为火锅。唐朝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到宋朝,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元朝,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至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着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